Biography Speeches & Articles Column Articles Photo & Video Gallery e-letter Staff Directory

2009年10月30日   刊登於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中國發展論壇(場刊)

超越金融海嘯—金融海嘯對中國發展的長遠影響
陳繁昌校長
 

由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去年席捲全球。歐美各國於海嘯中受到重創,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今年經濟略見回穩,中國率先走出海嘯的陰霾。海嘯對中國固然帶來危機,但某程度上亦可說是個機遇。

首先,中國政府於金融危機爆發後,及時果斷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以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投資基礎建設以彌補銳減的出口,成效有目共睹。由第二、三季開始,中國經濟出現V型反彈,全年增長預料可達8%,是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系中,首現正增長的國家。中國經濟回穩,帶動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出口,加速全球經濟力量東移,同時展現了亞洲經濟與歐美脫鈎的現象─即當西方陷入衰退時,亞洲仍能保持相對繁榮。正如美國《時代》周刊指出,中國是全球經濟的未來,這個未來在現時已經來臨。

其次,經過海嘯一役,中國與全球攜手對抗金融危機,身體力行地拒絕保護主義,以開明、開放的態度展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贏得讚譽,令其國際地位迅速提升。長期帶有單邊傾向的美國,亦與中國平起平坐,開展了「兩國共治」的G2新局勢。

從科研及教育的角度來看,海嘯雖然可能間接對中國內地及香港的科研造成經濟壓力,同時亦帶來機遇。其實近年來,美國於科研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已開始受到挑戰,中國與印度等亞洲國家早已嶄露頭角。現時,中國修讀科學與工程的大學本科生佔全國本科生的五成,百分比為全球第二,僅次於星加坡。中國培育的科學或工程學博士由二十年前的幾近於零、增加至現時的七千多人;預料由明年開始,每年人數更將超越美國。現國內年資少於七年的年青工程師,已為美國的兩倍。另中國政府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全力支持科研,投放的資源於短短十年內增加一倍。由於培養及聘請工程人員相對便宜,中國及印度的科技公司大有機會進一步走向世界,於跨國高科技機構中佔重要席位。

在金融海嘯中,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小,中國科研的也如是。美國以私立大學為主的名校體系,其所獲得的私人或企業捐款與獎助學金資助,或多或少受到經濟影響。相反,內地及香港的大學以政府資助為主,衝擊相對輕微;甚至有所謂「熱錢」流入市場,帶動經濟及企業復甦。因此,這正是內地及香港科研機構吸納國際優秀人才的重要時機。

事實上,金融海嘯暴露了近年全球過份倚賴投資行業帶來的相關問題,各國因而重新對科技予以重視。即使於過去艱難的一年,奧巴馬政府仍然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撥款增加五成,可見科研對國家的重要性。而在中國內地,政府已於全國興建多個研發中心,並正加強開發華南地區的科研機構。大學城與科學園於多個重點城市相繼落成;中國科學院亦不斷增設嶄新設備,為科研提供最佳的硬件。

另外,近年中國內地對科研產品的需求有增無減。內地已成為全球一百大科研產品的最大市場,手機用家達三億、電腦使用者達一億;個人電腦市場僅次於美國,預料將於短期內攀升榜首。隨著內需增加,內地發展國人適用的科研產品必會更有決心,並吸引、投放更多資源。金融海嘯之後,中國決意再擴大內需;預料加強科研以滿足出口及內需的日子,乃指日可待。

就中港兩地而言,更緊密經貿關係已安排大大促進了兩地的經濟交流。隨著金融海嘯逐漸退潮,當局可進一步加強兩地於科學、技術及教育等範疇的合作。除最近審批本港網絡遊戲公司於內地推出產品的合作關係外,更應將合作關係擴展至更多範疇,以把握經濟復甦的時機,有利兩地更長遠的發展。

金融海嘯是暫時性的,科研發展卻需要長遠的計劃,並可帶來重大的貢獻。光纖之父高錕教授透過研發光纖為世界帶來劃時代的變革,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獎肯定,再一次印證科研對長遠改善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海嘯雖然對中國帶來衝擊,同時亦帶來機遇。長遠而言,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工作極有可能開拓更廣闊的天地,帶來更大的祝福。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