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Speeches & Articles Column Articles Photo & Video Gallery e-letter Staff Directory

2010年1月 刊登於《明報月刊》

舊夢新思
陳繁昌校長
 

崔琦教授和高錕教授摘下了科學界最高的桂冠―諾貝爾獎,更進一步激勵我們要敢於追求夢想。我希望香港的學生能夠把眼光放得更遠大,不要只顧及即時找尋工作的需要。

四十年前的春節,我懷着青春理想,隻身遠赴美國,去尋找一個夢:科技夢;今天,我回歸香港,青春不再,但理想依然,我尋找的仍然是科技夢。而這一次,我希望和香港人一起共同尋夢。

大學科研已達世界級
香港對我來說,不但是一個亞洲的國際城市,更是一塊生我養我的故土。一個多月前,當我站在莊嚴的科大講台上宣誓就任校長時,我思潮起伏,舊憶一一浮現。我在香港出生,童年時在筲箕灣木屋區成長,完成中七學業後,我獲港大醫學院錄取,但最終決定到美國尋找科技夢。八十年代中以後,我幾乎每年都返回香港和內地,以客席身份參與本地各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間接目睹了香港的轉變和進步,深有感觸。

四十年前的香港只是一個低技術的生產基地,完全談不上科技,而電腦、互聯網及Facebook等更是連當時的科幻小說也想像不到。那時,香港只有以訓練公務員和專業人才為主的香港大學和以傳承中國文化為己任的香港中文大學。當年,無論是大學環境,還是社會風氣,人們都以勤勞安分為美德,香港的工業也以接外國公司訂單而生產製造為主,很少考慮發展自己的品牌和大膽創新。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對創新科技的追求逐漸成為走上知識型社會的共識。香港科技大學十八年前的創立正是走在時代之先,並肩負起培養科學家和企業領袖的重任,營造科研文化氛圍,強化創新意識。政府也在二零零一年成立了香港科技園,這是一個以高科技及應用科技(包括電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訊息科技和電訊)為主題的研究基地。

時至今日,香港已發展成為有八所大學的國際都市,各大學也日益重視科研,無論是科研人才還是科研成果都達到世界級水平。例如香港科技大學所進行的納米技術研究,香港大學在微生物學研究和香港中文大學在腸胃科學上的研究,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的環保車(Mycar)等,都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其他的大學也都有自己的學術定位和研究側重點。

要敢於追求夢想
這樣的科研環境和社會對科研的覺醒和支持,吸引了不少當年到海外找尋科技夢的科學家回歸;尤其近年來,有兩位跟香港淵源深厚的科學家崔琦教授和高錕教授摘下了科學界最高的桂冠―諾貝爾獎,更進一步激勵我們要敢於追求夢想。我希望香港的學生能夠把眼光放得更遠大,不要只顧及即時找尋工作的需要。

其實,現代資訊科技不但可以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將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重現—在零八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總導演張藝謀藉強烈的視覺震撼,將中國「四大發明」造紙、印刷、指南針、火藥分別以畫卷舞蹈等方式呈現,令人歎為觀止。就在同一年,中國人也藉着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而實現了太空漫步的多年夢想。可見,科學技術對人類的貢獻及其帶來的改變具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二零一零年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首年,很明顯,也會是祖國在國際社會上進一步發揮影響力的一年。我希望香港特區政府亦能夠更加進取,為科技發展作出長線及政策上的規劃,配合中國的科技崛起。我躬逢其會,在這樣一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的情勢下出任科大校長,深感榮幸,也深明重任。今日的科技夢,不再是莘莘學子遠赴美國深造,而是華夏子弟,共同努力,把中國科技推向世界領先地位。

 

Previous Next